(下段文字转自一篇游记,节选在此略作图片说明)
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,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(公元300年)。相传,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,开山搭庐,潜心苦修。渺无人烟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,最后寺院建成。一天,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:“我是太白金星,玉皇大帝见你精进虔诚,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,现大功告成,我去了”。说完腾云而去.因有此传说,后人便以太白命名此山,天童寺也因此得名。天童禅寺从义兴结庐至今近1700年,几度兴毁。其中明万历十五年(1587年),一次特大山洪几乎使天童寺荡然无存。一直到崇祯四年(1631年),密云禅师主持修建,经10年,建成殿屋999间,规模恢宏,建筑华丽,佛像高大,为国内罕见。 从太白山下进入天童寺,要走挺远的一段路,步行要20多分钟,也可坐蹦蹦车,一人2元。我们是沿路慢慢走进去的。天童寺古有三关十景。从小白岭到寺前,道路两旁古木参天,苍松成屏,翠盖蔽空,这就是天童寺十景之一——深径回松,又称“万松关”。王安石曾在此做过县令,写诗赞天童“山山桑柘绿浮空,春日莺啼谷口风,二十里松行欲尽,青山捧出梵王宫。”正是春日游天童的写照。人走在这样的路上,心中自然没有杂念。在这深幽松径中,有一片翠绿的竹林,山风吹过,秀竹婆娑,正是“满山笋老都成竹,一路花香半是茶。”这就是天童寺十景之一的“风岗修竹”。天气十分晴好,不冷不热,边走边赏景,真的惬意非常。 前行,就到了小白岭上五佛镇蟒塔,称为“铁蛇关”。塔有七层,高约30米,六角玲珑,十分古朴挺拔。至今塔前有许多圆形石头,外白内黑,传说是巨蟒所食馒头的化石,当地人称之为“石馒头”。传说唐代这里总有巨蟒伤人,天童寺的主持每天送馒头给巨蟒,并亲自说法,使巨蟒脱离兽身。所以建塔纪念。 再往前行,就到了“清关桥”。清关桥下,溪水潺潺。过松径,穿竹林,跨关桥,眼界豁然开阔,“烟波淡荡摇空碧,楼殿参差倚夕阳”的天童寺就呈现在眼前了。 走到寺前,就见一泓澄清如镜的池水,这是寺里的放生池。因花费两万多人工开掘而成,称为“万工池”。门内也有一池,站在池边池,可见千峰倒插,天光云影,周围景物倒映水中,怪不得称为“双镜池”,这里是天童十景中的“双池印景”。池前有七个佛塔,一棵巨大的古枫树使人感到古刹的历史久远。 一眼望见寺前的照壁上有“东南佛国”四个大字,十分引入注目。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应该是和佛教分不开的,所有的名山大川几乎都是佛教圣地。难怪每次旅游都离不开看庙,如不了解其历史和典故,真的是看个热闹了。据介绍,现在的天童寺基本保持了明代格局。当年明太祖册封天下名寺,赐天童禅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。清朝时,天童寺与镇江金山寺、扬州高闵寺、常州天宁寺共称为“禅宗四大丛林”。 照壁后即是天王殿。天王殿规模很大,正中供奉着欢天喜地的弥勒佛。佛龛的门柱上有一幅由明旸法师书写的对联: 深具慈忍力,大肚能容;容天下难容诸事; 广结欢喜缘,满腮含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。 这也许诉说了佛教的真谛,但愿世人也能有这样的心胸。殿内左右两旁分列着高大的四大天王塑像。多闻天王、增长天王面深蓝色、广目天王面红色、持国天王怀抱琵琶,面如常人,身着金盔铁甲,神态威武,气势不凡。弥勒佛背面是护法神韦驮。 寺庙是依山势而建,逐级高升,庄严而大气。向上走就来到大雄宝殿。上书“佛殿”两字,是明代建筑。殿前有两株与殿并寿的苍挺古柏。这殿是重檐歇山式,是寺内规模最大的殿堂。殿正中供奉着三世佛,中间为释迦牟尼,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,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。三佛都高达十几米,他们坐在莲花座上,双手向上置于膝上,面容和蔼。迦叶、阿难二尊者侍立在释迦佛两侧。大殿两侧是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泥塑镀金坐像。殿正中悬挂着雍正皇帝御书“慈云密布”匾额。佛殿前清顺治帝书“敬佛”碑,康熙帝书“名香清梵”匾等。 这次到江南,最大体会就是清朝皇帝的治国韬略确实不凡,走到那里都可看到这几位皇帝为寺庙题字、出资修庙的善举。他们把汉族统治了那末多年,是和他们一直推崇佛教,安定民心分不开的。佛的背后是海岛观音壁雕像。这里香火很旺,来烧香的人都是在殿外向四面拜过,再进来叩拜。我不太懂佛教礼仪,也不知道这些人心中在想什么,只希望佛真能带给人平安和兴旺。也不枉这些信佛人的虔诚了。 顺着山势,佛殿错落有致。佛殿上面是法堂,是讲经说法的地方。法堂上层为藏经楼,可惜的是,天童寺历代珍藏的大量经书,其中许多是珍本、孤本,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,这是不可挽回的一大损失。堂西为罗汉堂,内层高1.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碑,是在民国初年竹禅和尚摹五代前诗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刻成的白描。刀工精细,形象生动,是相当著名的。文革期间,寺僧用石灰把它们填满,故未遭破坏。所有殿堂楼阁都有长廊连接,只要一进寺门,晴天不晒太阳,雨天不走湿路,就可到达寺庙任何一处。真是设计精巧,独具匠心。中轴线西有佛祖殿、选佛场、禅场,后有东桂堂,西为大鉴堂,也叫方丈殿,供方丈升坐和设大型佛事和道场之用。中轴线东有一钟楼,钟楼建于明万历年间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,这里的青铜大钟有6500公斤,音质洪亮,据说,敲击时钟声远及少白岭。钟楼下供奉的是地藏菩萨。他本名金乔觉,是高丽新罗的一个王子,公元683年在安徽九华山修行得道,法名叫目连,著名折字戏“目连救母”就是指他。他为大悲愿菩萨,因他有一宏愿,使他终归不能成佛,这便是对联所书“众生度尽方证菩提,地狱未空誓不成佛”。等地狱里的人都度尽了,他才肯成佛。这里还有御书楼、御碑亭等。走到应真亭休息,这里登高俯视,可欣赏全寺风貌,旁有一青龙泉,泉水终年不断。 边看边走,却像进入迷宫一样,有些地方竟找不到了。见一僧人,与之攀谈起来,说是北大的研究生,倾心研究佛学,多次出国到东南亚和日本,自己现在五台山主持一个寺庙,听说我们也是来自北京高校,一下多了许多亲近感,谈话之间,他带我们参观了许多地方,还看了那口巨大的寺庙造饭的锅。他一路把我们送出寺门,道别以后,他又返身追上我们,告诉我们去古天童的路,因那里有和尚闭关,是不接待参观的,可他一再说,那里风光极好,是真正的清凉世界,来一趟天童,不去看看是很可惜的。我们于是决定前去探幽。 天童寺四周群山环抱,重嶂叠翠,古松参天,景色绚丽,沿寺前一条路向东,就见一山涧,涧中溪水潺潺,顺路向东,果见一标志,上指“古天童”。 沿着山路前行,山上到处是翠竹古树,那竹自然生长,粗壮高大,有的不堪风吹雨打,弯了折了,却生生不息,风吹过,飒飒作响。一路没有一个游人,只有一个巡山的人慢慢走着。走了大约半个小时,看到在竹林中掩映着“古天童”以及开山祖义兴和尚墓。1700年前,僧人义兴云游到此,见此地山明水透,就结茅修持。这里才是天童古寺的旧址。由于很少有人来,你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清凉世界,只有这时才更感受到天童寺的精妙。竹子、银杏、槐树还有松树们在风中摆动,修篁林里,古天童寺的门紧闭,这里不是风景点,是真正的清静佛门。走在在竹叶飘落的小路上,你会感到回归了自然的真谛。此时才知刚才的僧人确实没有夸大其词,心中很是感激。 回到大路,坐一个蹦蹦车到大门口,就有公共汽车到阿育王寺。票价3元,单一票制,到城里也是3元
。  (天童寺佛殿)
 (古天童的竹林)
 (通往古天童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