终南山的雪
阿育王寺
明岩寺
西藏——感受你的圣洁
五台山的台怀镇
山水 美图 游记
深山修行人
昙花一现。。。(形为“艺术”)
天童寺
云居山
   
 
阿育王寺
 
   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区东16公里处,是我国禅宗名刹,“中华五山”之一。由于寺内珍藏着一座名闻天下的佛祖舍利宝塔而享誉中外佛教界。阿育王寺也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。相传公元前23年至公元前232年(相当于我国战国、秦汉时期),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王阿育王恪信佛法,在各地造塔8400座,内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,凡遇“八吉样六殊胜地”,就派神护 送安放一座宝塔,舍利宝塔分布于世界各地。晋太康三年(282年),有一猎户刘萨河病中梦受梵僧点化,出家作僧,更名慧达(即阿育王寺开山祖)。慧达遍求舍利宝塔,行至鄮山,突然闻到钟磐之声自地下传出,即虔诚求祷。过了三日,果然见到一座五层四角舍利宝塔从地下腾跃而起,高一尺四寸,宽七寸,释迦牟尼的“佛顶”真身舍利悬在塔金钟内。于是,建保护舍利的塔亭。梁普通三年(522)年又兴建殿堂楼阁,赐寺额为“阿育王寺”鄮山也因此更名阿育王山。
  
   梁武帝萧衍大兴佛教。普通三年(522年),武帝赐“阿育王寺”额,并扩建寺院,梁著名书法家萧子云书寺额。大同五年(539年),武帝听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的木浮图遭损坏,立即下诏,由其孙岳阳王萧察负责把原三层的浮图增为五层;赐黄金五百两,造铜佛四百躯,写经论五百卷,铸四铁鼎以镇四角;拨兵士三千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;敕免阿育王寺田赋。自此阿育王寺名闻天下,塔居神州第一,名士倾心皈向。唐天宝三年(744年),著名高僧鉴真和尚第三次东渡日本阐扬律宗,船在舟山海面触樵沉没,鉴真及随员被救起,安顿在阿育王舍利塔殿,绍兴、杭州、湖州、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请鉴真讲道受戒。唐中宗遣使赐金,下诏加护,阿育王寺达到了初盛。唐曾昌五年(845年)武宗下令灭佛、废寺,焚佛经,迁舍利塔藏诸越州官库。懿宗咸通中,观察使杨严奏舍利塔发出异光,,认为国内祥瑞,要求朝庭增派僧人守护。懿宗准奏,诏度三十七守之。
  
   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阿育王寺被朝庭定名为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”,拓展为十方禅刹。熙宁元年(1068年),大觉禅师怀琏出任阿育王寺第五任住持。是时“法席鼎盛,名播天下”。元祐六年,怀琏筑宸奎阁珍藏宋皇御笔,,苏轼作《宸奎阁碑铭》。一时人才辈出,四方问道者源源不绝。阿育王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,继怀琏之后,两宋住持阿育王寺的先后有真戒、净昙、了空、介堪、圆悟、大慧、佛照、妙智、笑翁诸大师。他们学问高深,弘扬佛法,阿育王寺成了浙东著名大道场。宋室南渡以后,杭州成为全国佛教重地。阿育王寺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。高宗即位不久,即赐阿育王寺舍利宝塔“佛顶光明之塔”匾。南宋绍兴二十六年(1156年),高宗委派径山僧宗杲大师住持阿育王寺,“四方学徒,川奔涛涌”。淳熙元年(1174年)十一月,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,住持从廊护送之。孝宗三番瞻仰舍利,御书“妙圣之殿”匾额。又封从廊为“妙智禅师”,并赐钱万缗。淳熙间,明州郡守赵恺更“以金造成一座(塔),奉安宝塔于其中”。宋宁宗时,大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制定禅院等级,有“五山十刹”的规定。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二山,与径山寺、灵隐寺、净慈寺、天童寺一样,成了禅宗游方参请要地。
  
     宋薛地于德祐元年(1276年)向元朝投降以后,元世祖即遣使迎奉舍利塔至开平府华严寺供奉。同年九年奉旨迁宝利塔到燕都圣寿万安寺。世祖忽必烈为了国家祈福,诏集僧尼十万余禁廷、太庙、还需宫及各官署设十六道场,香灯花幡,梵吹歌诵。世祖大悦,亲临致敬,赐阿育王寺名香、金银,然后遣僧录怜占加大师送塔南还,诏江浙省区修复阿育王寺殿宇。一年以后,金碧辉煌的阿育王寺以重新雄踞于鄮山南麓。元至正年间,阿育王寺许多荘田财产为豪家所占。太尉纳麟闻知,即于至正二年(1342年)委派蜀僧雪窗光住持阿育王寺。雪窗光不负众望,力馀弊端。几个月后,不但全部恢复被豪家所占的荘田、园林,还大兴土木,上至祖堂、法堂,上至廊庑、库房、杂屋依次建成,使阿育王寺成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大丛林。四方僧徒慕名云集,内外不下千人。至正十年(1350年),悟光用朝廷所赐白金建成承恩阁。翰林侍学讲士黄晋撰《承恩阁碑记》。
  
     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太祖册封阿育王寺为“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”。明万历时,慈禧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,住持傅飞重建舍利塔殿,造廊庑、神堂、僧寮百馀间及舍利塔龛,清康熙元年(1662年),寺毁于火,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开始重修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三月乾隆南巡至杭州时,特赐住持畹荃紫沙门镶龙缎袍及宫绸彩缎、御荣秀袋等物。畹荃回寺后建承恩堂珍藏皇家钦赐物。以后乾隆又陆续赐给阿育王寺御书《心经》一卷,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一函及“觉行具圆”匾额。光绪年间掀起了一个修建阿育王寺的热潮。自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九年(1885——1903年),一共重建成和新殿等房屋九十馀间,并疏通阿耨过池,筑围墙,栽松柏竹梅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又重修大殿,从而使阿育王寺形成了一个殿宇重叠、纡廊回环、富有民族气派的古建筑群。
  
     民国元年至五年宗亮任住持时,阿育王寺依旧注重寺院的建设,先后重建了舍利殿、藏经楼,全部盖以琉璃瓦;藏经楼内贮有乾隆版《大藏经》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寺中佛像及历代 传下来的名人字画多被子破坏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国务院落实宗教政策,1979年,政府拨款六十馀万开始全面整个阿育王寺,大团结三年,中轴线按原样基本修复。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道场、游览圣地。1982年,阿育王寺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后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。阿育王寺揭开了新的一页。
   阿育王寺建筑规模恢宏,占地8万平方米,有殿、堂、楼阁、轩等600多间,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。寺依山而筑,一进入山门,便见鱼乐池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舍利殿、法堂、藏经 楼等,建筑结构古朴、庄重、集建筑、雕刻、园林、绘画艺术之大成。特别是璀璨辉煌的舍利殿,上铺盖着黄色玻璃瓦,金碧辉煌。寺内的舍利塔,怫光闪熠,塔内供奉镇寺之宝舍利,寺后侧壁的石雕“四大金刚”及法堂两侧壁上的“十六王子”砖雕,神态逼真,气韵丰富多姿,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及佛教徒。 阿育王寺保存的珍贵文物众多,其中有元代上、下塔、有唐范的所书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婢,宋苏轼撰书宸奎阁碑,宋张九成撰写妙喜泉铭以及钦赐龙藏经卷7247卷。宋高宗、宋孝宗、乾隆皇帝御书“佛顶光明之塔”、“妙胜之殿”和“觉行俱圆”匾额至今仍悬挂于舍利殿。阿育王寺旁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引人访游,诸如相传迦叶佛左足踏过的“怫足迹”巨石,上盖一石亭,称“怫道亭”由亭向上蜿蜒而行可至峰绝顶“极目亭’:又名“望海亭”。从亭下来,有“损岩”,岩上可坐十数人,岩下有小涧,涧中流水潺潺。“仙书岩”葛仙翁所书“才坤二字隐约可辩,传说中“七佛深浴之处”七佛潭,潭水清冽,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。另外涌现岩(慧达和尚发现舍利处)、翠诸坡(慧达和尚灵骨埋葬处)等。
   阿育王寺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有:
   (一)阿耨莲池:印度阿耨达池是恒河边上贵族洗澡丽,过上有金属栏杆。鄞县阿育王寺的阿耨达池而建。池长约50米,宽约30米,在池四周池栏杆上原装有金属栏杆,现已拆去。相对于较远处的“外万工池”,阿耨达池也叫“内万工池”。这是佛教信仰者放生之池,是个鱼乐世界。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“鱼乐园”在南栏内侧,池南边有畹荃禅师书的“妙喜泉”石碑,碑旁有石井,泉水清冽,源源不断,池东北角是三重檐歇式三开间钟楼。阿育王寺与天童寺一样,寺内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。
   (二)天王殿: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,上层五间,高约14米,正脊上有“国基巩固”四个字;檐间横匾书“天王殿”;大门上有“八吉祥地”四寂横匾,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,殿内石壁,嵌有金刚经石刻18块,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,如“阿育王造浮图,其数八万四千,惟斯独著;萨诃求舍利,已历一十二代,仰如此常灵”。殿供大肚弥勒、韦驮及四大天王像。
   (三)大雄宝殿:面宽七间,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,高约14米,正脊上有“风调雨顺”及龙鱼戏珠彩塑,檐间有“大雄宝殿”方额;下层檐下横匾书“觉行俱圆”为乾隆皇帝御书。楹联为“五千经藏,三宝法论,记从白马驮来,众生普渡;两浙名山,六朝古刹,几历红羊劫换,绀宇长新。”殿内横匾额题“善狮子吼”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。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,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,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。两旁十八罗汉,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《海岛图》及文殊、普贤像。殿前之两株樟树,大约三抱,高过殿顶。
   (四)舍利殿:面宽五间,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,高约13米。殿前屏门,浮雕绮丽。檐间方形额,上书“妙胜之殿”为宋孝宗御制,下檐黄匾上书“舍利殿”,殿后壁外有四幅护法神雕,形象威武生动,为唐朝作品,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。殿内正中梁上悬竖额“佛顶光明之塔”,是宋高宗御书,横匾“光明庄严”挂于南面,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  ,内放置七宝镶嵌的“舍利放光”之佛龛,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,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,长约4米。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珍贵的碑记,其中有唐朝万斋融撰文、处士范重书的《阿育王寺常住田碑》,宋朝为寺内“宸奎阁”落成书写的记事文章和张九成撰并书的《妙喜泉铭》碑。殿后有“母乳泉”,池长约2米,宽约1.5米,泉上方刻有“散曼陀华”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。殿前两棵金桂,合抱有馀,枝叶扶疏,覆盖殿庭。中秋花期,满树金色,香溢内外,人居其中,如入香海,桂花落时,遍地黄蕊,可以斗量箩檐。
   (五)法堂、藏经楼:在舍利殿后之左侧,二层五间,高约12.5米。楼下法堂,左右两壁嵌有释贯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楼上为藏经楼,有徐世昌所书“天龙共护”匾。楼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原物,清乾隆初年刊印的》钦赐龙藏计1662部、7168卷,民国时期影印的《砂藏》计经文519册、1532部、6362卷,商务印书影印的日本《续藏和其它一些珍贵文物。
  
 
游览记录
   
 
1/1页